青少年是充滿好奇的,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毒癮者,許多父母忙於工作,輕忽了孩子染毒的可能性,又或者對孩子太有信心,但「台灣很少人餓死,卻很多青少年死於毒品」,毒品可能誘發一切犯罪行為,所以,避免毒癮,是阻絕青少年在現在及未來。

 

要怎麼知道青少年是否有吸毒呢?莊苹說,有些人的鼻子周邊會殘留K他命的白色粉末、身上有吸食K菸的塑膠燃燒味、眼神茫茫、情緒陷入憂鬱,家人也可以發現,吸毒年輕人可能會有大睡大玩的行為、睡眠狀況也會改變等。

 

至於若聽聞身邊青少年彼此溝通時常說「褲子」、「衣服」、「要不要吃飯」等,因為褲子是K他命的暗語,衣服則是搖頭丸,而有一句真實流行在青少年間的說法,「去遊樂園玩都要帶半件『衣服』」,類似的話,家長也得多留神了。

 

曾有毒癮孩子的母親,研究過各種戒毒辦法。她在《上癮的真相》一書中解析了台灣父母與吸毒青少年相處的問題,她認為,如果孩子願意自己承認吸毒,尋求協助,家長千萬不可以用「你怎麼可以吸毒」、「你丟人」等責怪的方式回應,因為這代表「拒絕協助」,父母要表達的是「面對罪,也不妥協的愛」,但卻不代表「縱容」。

 

在台灣,極少會由孩子「告知」父母自己吸毒了,通常都是「發現」孩子吸毒,此時,父母通常採取的是「道德勸說」或「責罵」,但這對上癮青少年卻是無效的,而在孩子沒有意願的情況下就丟他進戒毒中心,回頭率也會相當高,若選擇圍堵的不給零用錢、禁足方式,反可能造成孩子掙脫後出去闖禍(如殺人、搶劫、車禍等),還得由父母收拾,讓全家陷入愁雲慘霧,因此,「承認孩子吸毒」是父母面對問題的第一步。

 

必須清楚讓孩子知道吸毒的後果在他選擇吸食時,就要自己承擔,若孩子不願意談話,要父母「走開」、「出去」時,也要尊重,但要明確告知吸毒的後果,想辦法分享關心,請求戒毒單位介入幫忙。

 

雖然毒品難以根絕,即便台灣每年列管的毒癮者,就是會有固定且不低的比率失聯,但第一線做毒品防治工作的人仍抱持「救一個、算一個」的心情,持續在台灣默默保護下一代。根本的方法是從上游教育起、從家裡關懷起、從周邊人對他們多一點的注意開始,因為一個孩子往壞處走,就得用更多的社會成本去矯治,也未必有效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Xie Yu 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